It’s just a burning memory.

【多CP】探骊得珠(1)

伪装者四周年,如约奉上昨天编辑部故事的脑洞。基本上是轻松向的各类段子,独立成集,没有连贯剧情。会尽量让各类楼诚衍生cp登场。


本章西皮:楼诚;川辉


/////////



001.创刊之初



一切都要从头说起。


那年的天儿入冬特别早,明楼与明诚自巴黎归国后,没敢直接沪向大姐报道,龟缩在北京一间老式公寓里,坐在温温热热的暖气片儿旁边酝酿着一个伟大的计划。


“我看就叫《十月文艺》吧,朗朗上口,容易被记住。”明诚拿了支圆珠笔在草稿纸上戳戳点点,在这行字的旁边,写着《以文会友》《一期一会》《心云》等被毙掉的题目。


“太朗朗上口也就俗了,反而不容易让人眼前一亮。你上网查查,叫《xx文艺》的刊物有多少?”明楼摇摇头,站在窗边望着萧索枯寂的街道,“我的想法是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汲取灵感,意蕴深厚,用词精炼。”


“我对这个不太敏感,您想吧。”明诚痛苦地往床上一倒,“我是江郎才尽了。”


“……当然,还不能太晦涩,太小众,要让人一眼就知道我们在卖什么。”明楼在房间里背着手焦躁地转来转去,“现在你是读者——咱俩在大学期间搞的那个《海啸》,你觉得这名字怎么样?”


“第一眼看过去不知道这本杂志是干什么的。”明诚笑笑,“过分抽象了,而这个名字不够百搭……我就说实话吧,看起来只有先锋文学能在上边发表。”


“先锋文学是很好,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。”明楼点点头,“在大学里,学生乐意接触那些新鲜的,可在市场里就不一样了。事实证明,当今我国国民审美水准依然参差不齐……”


“您说的,通俗文化也是好东西,直接的好处就是它的经济价值。”明诚一摊手,“你看明台,他除了畅销小说什么都不感兴趣。”


明楼不说话了,他沉默了很久很久:“如探骊得珠,觉前贤纷纷议论,均为饶舌矣。探骊得珠……唔,你觉得《探骊》怎么样?”


“会不会显得太小众?我敢保证有二分之一的中国人不认识骊怎么读。”


“恰恰就是这份疑惑,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,进一步愿意去了解我们的杂志,还能顺便达到文化知识普及的效果,以后保准人们一见到这个成语就想起了我们。”


“得,那听您的。就这么定了,《探骊》杂志。”明诚从床上坐起来往厨房走,“我该去做饭了。”


“记得做个西红柿炒鸡蛋,多放点糖。”


“您先想想怎么开展下面的工作吧!”明诚笑着把围裙系上,挽起袖子,“咱们两个太势单力薄了,核心编辑部,怎么着也得凑齐五个人吧。”


巴黎大学加上索邦大学,他们俩的法兰西岁月里不乏一群脑子里充满着奇思妙想、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,大伙儿富于理想,喜好文学创作。明楼曾是巴黎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会的会长,威信很高,必定一呼百应。说到会写的人,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川奇,一个颇为罗曼蒂克,又对家里安排的工作实在没太大兴趣的高干子弟。阿诚进了厨房之后,明楼就抓起话筒拨通了李川奇的电话。


“喂?”


“我是北京市公安局,想找李先生了解点儿情况。”


“我怎么啦?”


“我们怀疑您和一起重大贿赂有关联,还乱搞男女关系,败坏dang纪国法。投降吧,你无处可逃。”


“好,既然事已至此,那我就先把这一切的幕后主使供出来,争取可以减刑的量刑情节。我背后的大老虎就是明楼,他一直充当我的保护伞……”


明楼朗声笑道:“川奇,最近忙什么哪?”


“我不打算按我爸的要求下地方去了,不想离开北京,打算自己做点儿生意,就是暂时没想好要不要空手套白狼。”李川奇那边一阵欢声笑语的喧闹,窸窸窣窣了一阵,看样子是拿着手机找了个僻静角落,“怎么,想请我吃饭啊?”


“是打算给你个工作机会,拉你入伙,省得你再到处找门路去,专业对口,无需仰人鼻息。”明楼说,“我与阿诚打算办一本杂志,正四处招兵买马呢,要不要加入?”


“楼哥,你知道的,我本科期间净看小说写小说了,跟着你做事,我放心。加,干嘛不加?今晚哥们儿就请你吃炙子烤肉去。”


明楼撂下电话,得意洋洋地看了一眼正拿着炒勺站在客厅门口的明诚:“搞定了一个。李川奇,没想到吧?”


“我倒是想到一个可以拉入伙的小同志。”明诚示威似的一把从明楼手里夺回电话,“是我在北大期间认识的一个小学弟,有才华,踏实,憨厚,细心。被家里拖累得厉害了点儿,对毕业后的工作一直不大满意,我联系他试试。”


当天,一个年轻人辞掉了金州市化工厂的技术员工作,背着个随便装了几件衣服的编织袋,踏上了从合肥开往首都的火车。




“钱,不是万能的,没有钱,是万万不能的。这是我的私房钱,一共十五万块,拿去用。”


阿诚把一张银行卡放在明楼面前的时候,明楼心神一动,他用了阿诚最难以抵挡的诚恳眼神望着阿诚:“这么多钱,你是怎么攒下来的?在法国那会儿生活成本那么高……”


“开源节流。在巴黎,我卖过自己调的香水,卖过我的画,奖学金,还有些家里给的钱的结余,七七八八也攒下不少。”明诚被明楼火热的目光看得有点不好意思,扭过头去做别的事情。


他们在这寂静的灯火下享受了一会儿温暖的幸福,明诚专注地拿着一根铅笔在纸上写写画画,接着他叫明楼过来看看:“瞧,你觉得这个当创刊号的封面怎么样?”


明楼趴在他旁边,仔仔细细地瞧了又瞧,这期间他的侧脸离明诚很近很近,后者觉得有点儿气闷,可这团神秘的眩晕又让他有种入睡前的放松与快活。他掂起纸:“瞧这块黄色的圆月,以深蓝色做夜空,就像一颗夜明珠,正是我们‘得珠’这一主题,同时是静夜中最明亮的去处,代表文字能让人眼前一亮。”他还把“探骊”两个美术大字放在了浅黄色的圆月里。


“这幅画让我想到了我们明家。”明楼拿着草稿左看右看,“明明如月。阿诚,你就是我的明月。”


明诚低着头紧紧攥着铅笔,一言不发地擦掉写字台上的橡皮屑。明楼意识到自己的失态,又把那张画稿放回到桌上:“说正经的,李川奇已经要入伙了,你那位学弟呢?”


宋运辉已经下榻在明诚替他订好的宾馆房间里,正抱着一本《魔山》读。他们几个已经约定好了,隔天就一起吃顿饭彼此见个面。在这之前,明楼还联系到了一支绝对靠谱的笔杆子,那是明台的同学,和他们明家也挂着几分血缘关系的方孟韦表弟,港大中文系才子,当年是亚太地区第一名考进去的,12岁就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《炎症的他》,绝对是如假包换的天才。明家当年在上海办家族聚会的时候,方孟韦曾去过明宅几次,和明楼关系很好,后来他们去巴黎留学,还偶尔和表弟有过通信。方孟韦已经跟明楼保证了,说自己虽然没法回大陆助阵,但稿子一定会供应。他手头有篇没发表的短篇《侬本多情》,发出去看看反响如何,如果反响较好就写续作。


饭店包间里,明诚正端着《侬本多情》的文稿仔仔细细地看:“你这位表弟,很会写女人。”


“比女人自己还要了解自己。”明楼把菜单还给服务员,“旁观者清吧,无论是男人写自己还是女人写自己,都容易陷入自恋的误区,觉得全天下的异性都对自己一见倾心,可能么?放不下身段剖析自己的问题,最后的效果就是不三不四,可能有些读者喜欢通过这种文字满足自我意淫吧,不过我不欣赏。”


“我们没迟到吧?这饭店还挺好找,门口就挂着一只大龙虾。”正说着话李川奇插着兜走进来了,手里拎着瓶白葡萄酒,他人先进来,却还推着门,紧接着走进来的就是宋运辉,“要说也真巧,找房门号的时候正好遇见这位小宋先生,才知道我们俩都是今天的客。”


“既然你们俩已经认识了,那就不客套了。”明诚接过李川奇手里的酒,“坐。我们已点好了菜,边吃边聊,还有没有什么想吃的?想吃再点。”


宋运辉还有点腼腆,今天属他穿得规矩,他知道这桌除了明诚,其他人都和他不是一个圈子的。他微笑着,目光尽量不和别人相遇,明楼看出他的局促,为他斟满了酒:“早闻宋先生大名,北大文学社才子啊,肯投入我们的阵营,真是受宠若惊了。”


宋运辉和他碰杯:“能有这样的工作机会,我高兴还来不及。”


“听说你把技术员的工作辞了?”明诚夹了一筷子鱼放在明楼碗里。


“是,在厂里干技术,虽然专业对口,可是觉得没劲。现在普天下都在搞国企改革,留在体制内也难保铁饭碗,况且用这铁饭碗盛的饭也不香啊。”宋运辉扶了扶眼镜,又跟明诚碰了个杯。


“看来小宋先生和我一样,都厌倦了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。就说我吧,本来就是被勉强送出国混了个学位出来,回家以后我想做点自己想做的,就被我家老头儿说成鲜廉寡耻了,说我每天瞎晃荡,不做正事。老一辈人就是这样,但凡我们这一代平凡一点,舒适一点,就被说成庸俗懒惰。我还非得跟我爸证明一下,庸俗也要庸俗得高级。”李川奇深表赞同,拍拍宋运辉的肩,注视着对面的明家兄弟,“学经济救不了中国人,因为那是治标不治本。眼瞧着改革开放,大伙儿是富裕了,可精神也变得腐化、空虚,我们图什么呢?失去了理想和信念的民族是危险的,我希望我们能以笔为剑,挽救民族危亡。干杯!”


明楼抿嘴一笑:“该说的词儿都让你给说了,我就再补充一句——干一行爱一行,但凡决定投入文艺事业了,就非得倾注百分之百的热情不可,光奔着挣钱去,目的性太强,也就没法好好做事了。望与诸君共勉。”明诚在旁边点点头表示赞同。


“那咱们这本杂志主要往什么方向去啊?”宋运辉问,“总不能零零碎碎的,至少要有一个主旨,这样才能让人记住。”


“主旨就是人。要反映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人,让读者了解当代究竟发生了什么。”明楼笑,“当然并不是说要走现实主义风格,所谓百花齐放,万花丛中总得有最靓丽的一朵,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。每期定一个主题,选些文章上去。我知道二位都擅长于此。”


“好,这些都定了。那其他的呢?比如,办公地点?”


“当然是回我们的大本营去——上海。”明楼举起酒杯,“虽然核心成员都聚齐了,但无论是主要稿源还是背后大树,都聚在上海呢。”


“唔,就像当年《新青年》创刊于上海,后来就把阵地转移到北平去了。”先前一直一言不发的明诚笑了,四条手臂凑在一块儿,响亮碰了个杯,“今天就是《探骊》的生日了,明天咱们就举家回沪——Bon voyage(注:法语一路顺风)!”


这就是《探骊》的开端。



tbc.


最后 @mimi剑雨秋霜 太太,感谢组织这次周年庆典活动!

评论(6)
热度(89)
©安大略 | Powered by LOFTER